取消
首页  »  一战埑壕防御工事结构与攻防战术  »  一战埑壕防御工事结构与攻防战术

一战埑壕防御工事结构与攻防战术

《一战埑壕防御工事结构与攻防战术》内容简介
一战埑壕防御工事结构与攻防(🍭)战术


19世纪60年代以(💭)来,武器装备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用高能炸药代(🍯)替黑色炸药。这些武器不仅使大炮的射程比以前大得多(🐗),而且每(😚)一枚炮弹杀伤力也更加大,到1900年,有反冲(🦂)系统(🥛)的野战(⏪)炮也能在不损失任何精度的情况(🎈)下实(🥓)现极高的射速。这种火炮会在几分钟内摧毁整个目标区域,而步兵最紧迫的任务是找到躲避炮击的办法,如分散、伪装、屏蔽和烟雾,最后发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工(🃏)事,工事能使人员伤亡率就会大大降低,1914年秋,双方的壕沟变得越来越多,到1915年底,西线已经成为一系列的半(🌛)地下城镇,每一个城镇都有庞大的军队和设施,这些设施(🏾)都是什么样的呢?(😞)

一:埑壕战的起源



1914年,比利(⏯)时边境有一个个现代边防堡垒链封锁了凡尔登和贝尔福(🚦)德之间通往法国东北部的直接通道,这些堡垒是在1871年以后建造的,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升级。一战开始后,德国领导层根本没有料到比利时人会抵抗,但要塞阻挡德国人的前进,德国使用重型210毫米,350毫米、420毫米榴弹炮最终一一克服这些要塞,在8月20日至25日在沙勒罗伊举行的(💈)“边境之战”中,比利时军队被五支法国军队和一支英国军队短时间击败后,法国第五军在遭受猛烈(📆)炮击的情况下只能坚守阵地三天,德国人占据了艾辛河北岸的戴姆斯河畔阵地,然后(🌗)盟军最终在10月中旬越过了比利时边界以北的(🙂)海域。最后,德国人试图在10月20日至11月(💱)24日期间(🚩)对防线北端发动一系列反击,史称“第一次伊普尔之战”。



德国的进攻并非完全不可阻(🎊)挡的,盟军把每(🦖)一个能被拼凑(🐣)在一起的(🌱)人,尽管他们几乎没有受过现代战术训练,但都被扔进战场,不顾一切地保住了阵(🌺)地,军队很快发现关于野战防御工事的思想已经过时,他们负担不起用老的“肩并肩”的方式把人挤到前线去,因为前线太(🆘)长了,只有当人力分散得到处都是时,他们才有可能坚守阵地,为了躲避间接火力,士兵们必须尽可能快地以任何可用的方式为自己创造保护,使用铲子,刺刀,钢架,甚至(🌦)赤手空拳挖掘(🛳)掩体,理想情况下,一条壕沟线都应该在开始挖掘前由一名工程军官进行勘测和全面规划,但在(😙)炮火下并非总是可能的,士兵先挖一个容得下自己的坑和一道护墙,然后在开始挖壕沟伸向战友,只有各个士兵的坑连接起来的时候,士兵们才能(🕷)从子弹和飞弹碎片中获得最低限度的安全感,



这些经过短短几个小时的“临时加固”的工事被证明能够出人意料地强大,树篱、墙壁、建筑物、河岸、下沉的道路、铁路路堤和路(🔖)堑、树林和炮(🖇)弹坑如果明智地对待,都很容易转化为强大的防御力。德国的前线战壕比英国的战壕建造得(👑)更好(🌟),德国人在防御工事中加入反坦克地雷和枪(🎠)支等新式武器(🧠),防御(🗾)工事越完善,攻击难度就越大,在1914年少量的炮兵能够摧毁特定地区的所有敌人,到1917年需要大量炮兵(🔍),目标不再是(🅾)“敌人”,尽管大炮威力惊人,但通常占上风的还是防御工事,所以在西线发(🤱)起进攻很少成功的,所以双方开始战壕赛跑,英军战壕从尼厄波特开始,一直延伸到伊普尔,然后向南越过梅西内斯和阿姆蒂耶斯到达卢奥斯,法军从从阿拉斯·塞(⏸)林穿过索姆河,在佩隆托斯克特(🔺)急剧转向东向与苏(🥌)瓦松周围的艾斯内河线汇合向正(📮)南方转向,到达贝尔福以南的瑞士边界,埑(📜)壕战开始了。

二:战壕的发展(🕰)



战争(🗑)初期的战斗往往决(🍣)定了哪一方占据了高地、排水良好的土地和在他们(🕵)的后方是否有良好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所有这些对作战士兵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们(❓)将决定他在未来的岁月里的日常舒适和安全的许多方面。但在许多情况下,壕沟选址可能是高级指挥官在小地图上(🛌)用手指指(🎢)指而来,他们对(🌘)线路各区段的具体当地情况不太关心,使得建造得最好的壕沟也不足以提(🌇)供(📟)充分的保护,它也很可能在大雨中坍塌,长期驻守缺乏许多必要的生活设施,人们很快意识到,即使是建造(🌙)得最好的壕沟也不足以提供充分的保护,它也很可能在大雨中坍塌,长期驻守缺乏许多必要的生活设施,而且一枚幸运的炮(🦕)弹可以消灭任何一(🍋)段壕沟的所有人,防弹地下掩体成为绝对必要,铁丝(💇)网对加强防御是非常重要的,



西线有几种不同的防御工事,第一种是战前修建的永久性堡垒,这些经过精心准备的堡垒,至少在战前四十年前就有(♊)了,法国的永久性的防御工事是沿贝尔福和埃(🐉)皮纳尔(🖋)之间的一条相互支撑的(🎀)堡垒线以及图尔河和凡尔登之间的(🌻)堡垒线。这这些堡垒的目的是为了将德国的任(🧠)何攻击引导到它们之间的三个缺口中,然(🅰)后被野战军(🍃)攻击。贝尔福缺口是一条从贝尔福到瑞士边境向西的开放大道;查尔姆斯缺口是一条类似的大道,从南希穿过埃皮纳尔和图尔之间的地区而斯滕奈峡(🍑)谷则穿过了比利时北部威尔登森林和阿尔登森林之间不太开阔的地带。在每一个缺口的前面,是几个(🥨)独立的独立堡垒,在(🧒)1914年8月(🚁)和9月的德国进攻中,没有一个堡垒能够幸存下来,后(🕗)来又不得不夺回,



第二种是仓促或临时的战斗工事,这些战壕线可能大致分为1915年和索姆战役期间修建(🙏)的(🧘)战壕线,由于盟国的战略通常是进攻性的,他们通常会试图(🔙)在不太容易防御的地方继续前进,直到遇到重(🏹)大障碍时停止前进。因为防御措施(🤲)往往只是暂时的,所有的战壕也常常比第二晚挖掘结束时的战壕发展得(🔺)稍好一些,通常在正常情况下维护得很差。步兵们宁愿坐在泥泞和水里,也不愿使劲去清理干草,也不去投资更(🖐)多的精力挖更深的壕沟,给自己布置一个精致的(🥂)工事,尤其是如果知道(💃)自己几天内(😬)就会得到调离的话,这些野外工事由第一个(🀄)战壕和在它(🕧)后面大约70到200码处第二个支援壕组成,这两(👭)条或三条壕沟中的每一条都可能被作指挥(🍘)和通信壕沟使用,而这条壕沟后面便是一般的管理用途壕沟。这些壕沟纵深只有300-600码,后备线可能在所有上述区域后面500或600码处(最好在轮廓线的掩(🖍)护(😱)下),后勤区域和野战(😼)炮兵(🏇)可能在更远的地方。



第三种是长期野外(🚧)工事,德国人的大部分进攻集中在东(💄)线,除了对凡尔登的进攻外,在西线几乎都是防守,军人会在(🍸)同一个阵地上呆上几(🗓)周,在许多安静的地区,从一个星期到一个月几乎没有什么战斗活动,那些可能睡在露天(😜)掩体里的人通常要冒着遭到随机炮击的风险,到1916年春天,军队在西线定居(♓)很长一段时间后,意识到自己要在那里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战壕,发展出先进(🛵)的方法来建造(🍽)和配置(🏥)战壕线,壕沟的深度至少应为8英尺,最好是有顶盖的,用复(👄)杂的波纹铁、木材、泥土和石头构筑防炮洞,深至地面以下30-40英尺,整个前线综合体将(🥦)点缀着防火梯、机关枪、狙击手哨所、观察和/或监听(🛴)哨所和各(😅)种用于指挥所、电话交换机、医疗辅助所或宿舍的掩体。大量的军队可以完全安全(♐)地驻扎在战壕里,



第四种是半永久工事,1916年(👜)底德国人开(👋)始(🌅)用混凝土建造面对敌(🎄)人的小了望台或机关枪阵地,德国人经常利用现有(➡)的砖(📥)房建(🈹)筑来建造他们内(🔕)部的整体碉堡,例如他们战场上的许多据点都位于农舍内,外部(➕)砖块可以充当一堵更坚固的墙来增加保护力(🏯)。德国人还在暴露的地点建筑了许多混凝土工事,用沙袋或简单的泥逐步改进伪装,早期的钢筋混凝土设计或用大型钢构件加(⭕)固的工程在重型炮(🐫)击下是脆弱的,在重型震荡下飞舞的混凝土碎片(🏚)会对居住者造成过度(🛶)的危险。更薄的钢(🎺)筋或钢丝网作为(🦉)屋顶加固材(🆎)料(💪)更(👪)为可取,到1917年底,英国人也制(🤲)造了一些类似的系统(🚧),英国(✏)人特别喜欢(🔙)在半圆形的(🎓)玻璃(🏥)钢内衬上建造钢筋混凝土掩体,弯曲的轮廓与德国的棱角分明的线条完全不同,他们(📬)还部署了预制的圆形机枪巢,内径只有6英尺,但机枪可以通过(🖐)门边巧妙地旋转的钢百叶窗开火。双(🗨)方还尝试了许(🛌)多其他类型的预制(😛)钢结构,除了壕沟、碉堡、掩体和庇护所外,铁丝网深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三:战(🔦)壕的结构



一中的堑壕体系基本是沃邦时代的堑壕体系(🚝)结构,其主要构成是三种堑壕。前沿为火力堑壕,其后为掩护(🎻)堑壕连接两(🌲)道主壕的是之字型交通堑壕(🍔),前线的战壕常常离(🥙)敌人的前线很近,正(🎩)常的情况下,双方之间至少有几百码。有时前线甚(🥧)至在手榴弹的投掷范围以内,这个区(🎋)域被称为控制无人区,这里铁丝网特别密集,前线战壕前20码处开始设一道铁丝网,40-50码处另设一道铁丝网,铁丝网(🥦)与当今农业中常见的栅栏相似,使用高低不等的双层木桩或螺旋桩,斜线从栅栏顶部交叉穿过,在前面(💴)2米处与地面相交,而其他斜线在后面3米处与地面相交(🤞),两个(😮)铁丝网之间的间隙是填补松散的铁丝网,



铁丝网后方是前哨地带,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炮兵观察员和足够的机关枪哨所、狙击(❣)手(🤐)和线人在此防御以防突袭,如果敌人进攻,前哨区的守军几乎(😿)是(🧚)牺牲性的角色,需要承受进攻者最初全部的炮火或者几个星期(⛓)前精心策划的袭击。前哨区后方大约有500-3000码深是第一道防(♊)线,它不仅作为前哨阵地,而(〰)且作为抵抗的主线。第一道防线后方1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条相同的“第二道防线,接着(🔷)是主防御区,接(👣)着是一个(📄)类似深度的后防御区,接着(😙)是一个主炮兵线和反攻部队集结区。在这两个防御区中的每一个前哨都将包括小规模的进攻部(♎)队,任务是夺取任何落入敌人手中的(💝)邻(❇)近据点,每一个岗位都是独立防御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特(🚺)别是独立的机枪部队,将分散在无人(📊)区的弹坑中或在战壕线之间的空地上。



每个步兵营可能(🏰)有一条“上”和一条“下”壕沟,深达1米,通常可以在沟渠的地面上铺(🤯)设木板,靠近前面会有更多,最理想的情况是至少10码间隔一个直段(👊),由环形掩体(💶)覆盖,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壕沟挡块或刀架,以阻止任何进入壕沟的攻击者,为了有效对(📐)抗火炮,堑壕内还(🔕)有厚达2至3米的护墙,将堑壕分隔成5至10米宽的隔离区,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如果没有复杂的泵送设备来保持地面干燥,向地下挖(📉)很深是不可行的,必(🥘)须用沙袋、泥土和石(🏅)头建在地面(🌟)以上。



壕沟里部则布满了各式种类的防炮掩体,即有简单的(👲)一个土(🛋)洞,也有更精巧的地下工事。有些防炮洞(🍙)深入地下10米,有更好通风设备、炊具,炉灶、座椅、桌子(♒)和橱柜,总体上讲,英法的堑壕(🥡)阵地较为简单,盟军高层公开表示,如果把堑壕搞得太过“舒适”,士兵们就不(😗)情愿冲锋了。而人数处于劣势的德国人的堑壕较为坚固,宽敞,内部设施完善。

四:战壕的攻防战术



交战双方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突破对手的阵地,英国人相信炮火准备(㊗)可有效削弱守军防御,然(⚽)后(🙎)发动线形多波次冲锋,事实上,这种老套路根本不管用,炮(🔥)击本身就是个明确的进攻信号,深(✖)藏于防炮掩体中的(👏)徳军士兵在炮击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战位上,英国人的步兵不得(🛅)不在一个被摧毁的地区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强攻,大量步履(🧢)艰难的步兵遭受了不可持续的伤亡,最好的(🤔)战术是在进攻步兵进入德国防御工事(👠)前,仅仅用较短时间内炮兵来(⏳)压制德国防御工事。



这一概念被具体化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炮火,它从1916年7月14日开始被广泛使用。1916年底到1917年成熟。炮兵在纵深达一英里半的地域设置多达七道连续的弹幕,随着步兵的前进,每隔四(🗯)分钟就有规律地前进100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守军更愿意躲在地下洞穴里,直到占领了第一道防线,尽管英国人在炮兵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这种战术的进展非常缓慢,前线阵地经过一番(🐕)轰击之后通常会变得更为杂乱,令进攻者既难以快速前进也难以快速后撤。



一旦盟军占领了第一道防(🤱)线,德军就通过一次短暂的反击来重新占领它或者回到下一个阵地,在第一个防线后面一两英里处建立第二道战(🌳)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即使第一条防线被攻占,攻击者也无法突破到第二道战壕,主力部队将部署在敌方炮兵观察员无法看到的地方,如果敌人真的(🏤)越过了第二道战壕,主力部队就可以在友军大炮支援的有利阵地上消灭进犯之敌。



守军机枪手并不瞄谁,而是疯狂(🔈)喷撒子弹,所有的机枪不会(🥪)向前射击,而是侧射,这(🐚)样每一个(🎎)机枪位不仅受到正面土方的保护,纵横交错的火线可以在任何天气、任何天气、任何森林中维持一个有计划的火网,在大多数情况下,强攻至多占领少量前沿堑壕,但筋疲力尽的进攻者很快就会被对手强大的预备队赶回原地。理想的情况是(❓)在第二天或第三天结(🌧)束时,进攻方的矛头大部分被埋入主防御区的深处,在主战区后方的各种火力和四面八方的反击下明显萎蔫,形成一个相对空旷的空间,这样的战(🏩)壕也将有助于各种反攻击,反击部(🌘)队越强大,就有可能(🌡)恢复防线



没有战斗的时间士兵都会呆在堑壕之中。通(㊙)常每个士兵(🍋)需(✂)要在前沿堑壕呆(🐻)10天,施工5天、加上其它整修任务凑够1个月即可轮换至后方休整,但是大多(💑)数士兵其实无法捱过这个周期枯燥乏味的生活,不知藏身何处的狙击手,他们会对任何活(🧝)动的目标无情地开火,在安静的日子(🤩)里,绝大(🔈)部(🕯)分士兵都不会把头伸岀堑壕,堑壕有一(👭)套由的收听哨所、哨兵和了望人员组成的预警(💑)系统,使用潜望镜或直接小洞观察敌人,如果他们察觉到威胁就会(👎)用武器和叫喊来警告他们的战友,或者可能还会用锣、铃铛和口哨来发警告,晚上在无人区(🎟)会有额外的巡逻,还有三线和照明弹。在毒气攻击的情况下,工事入口可能(🌨)有(🚤)一些金丝雀或白鼠来监测空气,一旦夜幕降临,堑(🆘)壕阵地才开(✏)始忙碌起来。双方都要趁此机会修理受(👁)损的壕沟,补充弹药和口粮。接线队每天晚上都会冒险进入无人区(🧚)修理铁丝网,使得攻击者更难到达防守的(😨)壕沟(🥡)。

五:结论(🍠)



一战中(😝)不断(🎟)出现(🧕)的新武器、新技(🤝)术,诸如毒气、战机和坦克虽然都曾产生一些小小的震动,都无法打破“堑壕战,那时的武器性能不够可靠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归于陈旧的战术,德军在(🤤)西线使用战术尝试打破僵局,这种新战术是组成强攻部队以小股部队交替掩护,实施渗(👬)透攻击,这套避实击虚的机动进攻战术在(🏴)春季攻势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机动不足,没能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当机械化大纵深战术的(👎)来临,堑壕战的巅峰时刻就过去了,但任何一种战争形态都不会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今很多局部战争还有堑壕战的存在,只要有步兵,战壕就会存在下去,只是规模不会再现一战的辉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