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一年级上册,识字3 《口耳目》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使这些单调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想学、乐学,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1.在故事中学文。
教学中,我将课文内容故事化、具体化,结合课文插图(⛓),图文对照,让学生借助故事学习生字,联系实际诵读课文,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2.在想象中识字。
由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想象力丰富,我抓住这一特点,教学生识记生字“口、目、耳、手”时,先出示这些字对应的图片,紧接(👁)着我出示甲骨文,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在观察中非常兴奋地发(🙃)现这些字原来都是图(🥠)画变形(🥧)而来,觉得非常有(👕)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了生字,提高了能力。
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学生说话(〽)环节,由(🆖)于孩子刚开(🆙)始识字,能用所学词语说出一两句就不错了,要求孩子(🌹)用一(㊙)组或两组词串说话,他们还不敢大胆表达,仅有个别学生能清楚有条理地说出来。
教学建议:在用词语进行说话训练时,教师可发挥同位互助的力量,先同位练说,互相补充,再指名说。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合作演一演这个上学的(🐾)小故事。
《口耳目》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先做搓手的动作(👹)边说词语,启发学生做做说说,如“招手、挥手、拍手、摇手、握手”。让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认读正音。 充分利用(🖥)身体部位和生活经(🗃)验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教学中识字环节,首先图文结合,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口、耳、目(🚦)、手、足”的字形与每个身体部位的形(🎶)状有一定的相似度。我先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图片,让学生将实物、 图片与汉字联系起来,发现汉字字形和各(🥃)身体部位(🗑)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其次借助俗语识记。“坐、站”两个字结构相对复杂,我请学生圈出生字,借助课文 插图、动作演示和语境初步理解“站如松,坐如钟”,识记“站、坐”两个生字。
最后组词识(🌁)记。用熟字组成新词,引导学生转换语境认读,如“人口、手(🚣)上、 坐下”。
在写(🥓)字方面, 这是学生第二次(✖)练习写字,教学时仍然要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写得不端(🛩)正,就在后面写字时改进,养成少(🤦)用(🔀)橡皮擦的习惯。 结合“口、目、耳、手”的书写,认识横折、撇、(🎾)弯钩 3 个笔画。我先运用折铁丝的方法来教新笔画横折、弯钩。将形状类似横折、弯钩的铁丝伸直成一直线,再弯曲成横折、弯钩,让学生形象感知这两个笔画,应一笔写完。
但写字时没有注(🌧)意每个孩子的坐姿,个别孩子腿猜到了桌腿上,对于这一点,今后要加强对孩子们的训练。
《口耳目》教学反思(✨)
《口耳目》是一篇看图识(📆)字的课文(🌡),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为借助图画(🤲),识记生字。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 识字。看图说话正音。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人(🈳)物在干什么,如,“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一位(💡)小女孩用(🐇)手指着一朵花说:‘这朵花也要开放了!’”“小男孩走过来挥着手和她们打招呼。”随机出示生字“口、耳、目、手、足”,引导学生用上生字说一句话。组词正音。如“手”的读音是翘舌音,要重点正音。教师让学生举起手,边指手的各部位边说(🦐)词语,如“手心、手掌、手背、手指、手腕”。充分(🐖)利用身体部位和生活经验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写字。这是(🥁)学生第二次练习写字,教学时(🧑)仍然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动笔前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写(🕣)得不端正,就在后面写字时改进,养成少用橡皮擦的(〰)习惯。结合“口、目、耳、手”的书写,认识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教师运用折铁丝的方(🐯)法来教新笔画横折、(🚊)弯钩。将(🌸)形状类似横折、弯钩的铁丝伸直成一直线,再弯曲成横折、弯钩,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这两个笔画,应一笔写完(🃏)。学生在练写时,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规范(🌃)。
3. 朗读指(👚)导。课文以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分别指向(🛶)人的(👞)立坐行卧,告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朗读指导时重点指导读准字音,在朗读中体会句子的含义。“站(👶)”和“松”处于同(🤠)一句,前者是翘舌音,后者是(🆗)平舌音;“坐”和“钟”处于(🌤)同一句,前者是平舌音,后者是(🤦)翘舌音。这两处连(🥩)起来读时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还没有学拼音,因此教师多示范,指名带读,在读中模仿并注(🕔)意连读和停顿。
二、成功之处
教师抓住了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当小老师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朗读教学时,请小老师带领大家朗读。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师在课上对(🥔)课文(🏕)的理解讲解不到位,如:站如松、坐如钟,坐(👤)、立、行的规范指导。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在语境中理解课文。让学生看图读句子,借助课文插图,想想说说“站如松”“坐如钟”的意思,同时理解“如”就是“像”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受,如,让(⚫)学生观察松树树干的笔直挺拔、(🌼)挺立不动的样子,再回忆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人“站如松”,如,“解放军叔叔站岗,双手握着枪昂首挺胸"”,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曾经一动不动地望着国旗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仿说“坐、行、卧”。
《口耳目》教学反思
《口耳目》课文中(🛺)的生字都是高频字,如:口、耳等字,同学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经接触过,同学应(🎥)该会读、会(👯)认。为了和孩子们上好这节识字课,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准(🤘)备:
一、选好课文,激发识字的兴趣。
《口耳目》这一课共十二幅漂亮的图画,十二个生字,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象形字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同时(🙉)会激发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记住(🍺)这十二个字。
二、了解学情,掌握第一首资料(🎋)。
这一课要(📙)求孩子们认识的字虽多,但是并不难,并且这些字(🙌)是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家长对孩子们的智力早期开发了,说不定许多字都认识。果然,不出所料,十二个(🌂)字孩子们几乎都认识。于是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由最初的强化识字转为激发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及识字的方法上。
三、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一课完全可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让孩子们自(🗽)己感受到(🐯)独立学习的快乐,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根据象形字近于(🆒)图画的特点,在(🐷)学习时,我努力让学生发(🏕)挥丰富的形象力,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指五(💮)官、猜字谜、画古字、读文字等多种活动,一边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一边对汉字的各部位进行了形象的分析,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速认识了“口耳目”。
识字课本中“多读”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但一味地反复练读,小朋友就会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识字课中总会运用许多游戏(🤬)。为了巩固本课的字,我再次利(🍶)用卡片(🚶)分类(图片、古字、今字)三组来找朋友的游戏,不仅牢记了本课的生(🍩)字,而且激发了(🌀)孩子们认识更多象形字的欲望。因此在闯关四中拓展的几个象形字,学生就会轻松猜出。汉字不仅仅是单调的笔画组合(💻),而是一张张生动的图画,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充满情趣的游戏中,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在识记字形的环节中我采用比较法教学“日”与“目”。学生观察“日(📇)”与“目”的字形时,发现“日”字里面是一横,“目”字里面是两横,比较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接着,我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过这两个字,你能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日”与“目”的记忆?让学生思考了片刻,有同学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日’表示太阳,你看,天上太阳不就是一个吗?所以(💨)‘日’字里面只有一横;‘目’表示眼睛,人与动物的眼睛有两只,所以‘目’字里面就有两横。”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不错。尤其是口(🏬)头组词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